10月25日至27日,“宋明理学与儒家经典诠释”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70余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合影)
一、开幕式
开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萧平主持。9999js金沙老品牌院长毛新志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文贤庆教授先后致开幕辞。
(开幕式)
(9999js金沙老品牌院长毛新志)
毛新志院长简要介绍了9999js金沙老品牌特别是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并代表学院对本次会议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与会者表示诚挚欢迎,对长期以来大力支持学院和哲学学科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文贤庆)
文贤庆副院长代表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从思想宗旨、发展历程、人才团队、学术成果等方面,着重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进行了介绍,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萧平)
萧平主任借此机会向与会者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他指出,早在20世纪60年代,唐凯麟等学者便在湖南师范大学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80年代,张怀承老师开始主讲中国哲学史;2000年以后,由张怀承、邓名瑛、徐仪明三位教授领衔,成功申报中国哲学硕士点、博士点。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共有8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4位、副教授2位、讲师2位,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并且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显示度的成果。
二、大会主旨报告
本次会议的大会主旨报告共分为两场,以下进行简要概述。
第一场大会于26日上午举行,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担任主持人,南开大学哲学院谭明冉教授作为大会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向世陵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文碧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杜保瑞教授、湘潭大学碧泉书院陈代湘教授及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张怀承教授就大会主题,从不同问题意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切入,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对宋明理学予以了新的解读,同时也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洞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向世陵教授)
向世陵教授在关于“从克己修身到‘天下归仁’”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仁”是儒学的核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君子复礼的根本动力源于天地生生的本性,“仁”具有公天下的普遍品格。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文碧芳教授)
文碧芳教授大会报告的题目是“王阳明客气说新探”,他梳理了历代注家和学者对王阳明“客气”概念的解释,认为这一概念有其确定的意涵,是在人我比较中产生的争竞意识,表现为傲慢、嫉妒、气盛和不包容。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杜保瑞教授)
杜保瑞教授做了题为“基本哲学进路的宋明儒学视野”的演讲。他从中国哲学的研究模式、中国哲学的研究视野及宋明儒学的基源问题、研究目标、基本哲学问题意识的研究进路、当前时代轨迹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宋明儒学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陈代湘教授)
陈代湘教授就“罗钦顺与王阳明的学术辩论阐析”进行了主题发言。他指出,罗钦顺为朱学后劲,而王阳明为心学巨擘,二人的学术及私交关系颇类似于南宋时期的朱子与陆象山;二人围绕格物论、阳明提出的《大学》古本以及朱子晚年定论等问题,以书信形式展开了辩论。
(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张怀承教授)
张怀承教授围绕“中国哲学的话语、诠释与转换”这一论题发表了演讲。他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问题、经典诠释与哲学传承、如何诠释经典三个方面,结合张立文先生“自己讲”和“讲自己”的观念,认为要树立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地位,建构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
第二场大会于27日上午举行,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文碧芳教授担任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杜保瑞教授作为大会评议人。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张晚林教授、南开大学哲学院谭明冉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邓名瑛教授,依次对大会主题做了精彩论述,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宋明理学、易学、儒家伦理等方面的认识。
(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张晚林教授)
张晚林教授以“论《太极图说》消极的形而上学架构”为题展开论述,认为周敦颐所建构的形而上学是消极的形而上学,力图从思想物之“无极”转化为可觉证的“心”,以此完成真正意义上积极的道德形而上学之建构。
(南开大学哲学院谭明冉教授)
谭明冉教授在题为“再论王阳明龙场所悟之道”的报告中,把后世学者对龙场所悟之旨的解释分为格物致知、良知和死生之道三种,论析了导致这些不同解读的原因;而他更为赞同后两种解释,并认为死生之道就落实于良知之上。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
陈仁仁教授做了“《周易程氏传》论易道与天理”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周易程氏传》对于理解程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主张以“推辞考卦以知变”的根本方法来理解“易道”,并辨析了程颐的“天理”之学与之后的“理”学的区别。
(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邓名瑛教授)
邓名瑛教授大会发言的题目是“儒家伦理的双重价值取向及其历史命运”。他认为,儒家伦理具有道义论和功利论的双重特征,其中隐含的功利性取向和近现代功利主义思想相结合,加快了儒家伦理式微的进程,因而如何传承儒家伦理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尤为重要。
三、分论坛
本次会议共有九场分论坛,分别于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举行,每场论坛均由两位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并由多位知名专家与学者参与讨论,以下简要概述各分会场的学者报告和讨论情况。
第一场分会
第一场分会由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邓名瑛教授主持,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姚才刚教授评议。
(第一场分会发言者)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傅秋涛研究员以“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以阳明心学为中心”为题进行论述,指出中国经典诠释学强调本体论和直觉观念,注重以本心理解经典,追求实践与理解的统一,与西方诠释学有本质差异。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周丰堇副教授做了题为“气化、理显和心知:阳明心学本体宇宙论的三个维度”的报告。他指出,心学家并不是简单地讨论理与心维度的本体论和宇宙论,而且试图通过“良知”“发窍”将客观自然的气化宇宙论也纳入心学视野中。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高正乐老师报告的论题是“王守仁‘万物一体’命题的论证与理论后果”,他表示“万物一体”是阳明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命题,也是阳明学群体的基本信念。
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江老师在题为“季本的《大学》改本与明中叶阳明学的自我纠偏”的报告中指出,季本的《大学》改本与“知止”工夫,是针对当时王门内以自然为宗而轻视工夫以致于以知觉言良知和主张归寂以求体而离事致良知的两种问题而发,对王学的正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张磊博士生就“‘心气主体’视域下的阳明‘心外无物’诠解辨正”进行论述,从“心气主体”视角解读“心外无物”说,对打破西方“心—物”二元模式、完善学界现有研究及为阳明学开出实践之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姚才刚教授分别就五位发言人的报告提出了五个问题:“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与儒家经典诠释学有什么区别”“本体宇宙论的说法是否合理”“以三段论的形式来推论‘万物一体’对于中国哲学而言是否合适”“《大学》季本把工夫从格物转为致知是否为首次出现”“心气主体的提法是自创还是引用,与心气合一、心气不二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者们对此做了有关回应和研讨,深化了对儒家经典诠释创新与发展的认识。
第二场分会
第二场分会由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方红姣教授主持,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郭园兰教授评议。
(第二场分会发言者)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陈群副教授着力于“论宋明儒《大学》诠释中的‘正心诚意何先’难题”,主张宋明儒学正是在不断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使得《大学》的解释也不断推陈出新。
河南大学哲学与9999js金沙老品牌冯鹏副教授论述了“程颐经典诠释及其典范意义”,认为程颐经典诠释的典范意义主要表现在以理解经、以身合经、遍论经典以及恢复了治经活动或儒者之学的信仰属性。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张建坤博士剖析了“范祖禹的‘四书’诠释与‘帝学’理论建构”,表示范祖禹的“四书”诠释构成了其“帝学”理论建构的重要依托,而在“帝学”理论对章句训诂之学排斥的义理化诠释过程中,透露出以“正心”为纽带将“四书”融贯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倾向。
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萧平副教授做了题为“朱熹与王阳明诠释《孟子》尽心章之分歧发微”的报告,指出朱熹以《大学》工夫解析尽心章和王阳明以《中庸》诠释尽心章,固然阐发出了新意,贯通了《孟子》与《大学》《中庸》两书的某些内在理念,但同时也忽视了《孟子》与两书思想的差异。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星星老师在“从董仲舒到朱熹:正谊明道思想的多维诠释”报告中表示,董仲舒的“正道修理”观念强调义利同构和道德价值,而班固的“正谊明道”主张强化道义与功利之对立,其后朱熹予以继承并融入天理思想,认为正谊明道自然带来功利,强调道德行为的自然性和优先性。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郭园兰教授对本场学者们的发言表示颇受启发,并就各自的论文报告分别提出“心”与“意”的关系、经典诠释与治经的关系、“帝学”与《大学》的关系、朱子与王阳明诠释《孟子·尽心》篇首章的分歧及董仲舒、班固和朱熹在“正谊明道”观念上的差异等问题,与各位学者进行探讨。由此产生的丰富见解深化了对儒家哲学和经典诠释的理解,推动了有关学术讨论。
第三场分会
第三场分会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肖雄副教授主持,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谭忠诚副教授评议。
(第三场分会发言者)
南开大学哲学院叶树勋教授在题为“儒家哲学中自我形态的探寻——从文本分析到义理诠释”的报告中指出,儒家通常以“自”“己”“身”“我”“独”作为自我观念的表达词,以之为线索,对相关文本进行系统考辨,可探寻到儒家哲学中自我的基本形态。
宁波大学国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彭传华教授致思“对‘吾道一以贯之’的一种尝试性解读”,认为“吾道一以贯之”强调的是“吾道”的价值性、方法性、原则性,不是指“吾道”是什么的事实性、内容性、体系性。“一以贯之”不可理解为以一贯之,一以贯之道的就是恕道,亦即推己及人的方法和原则。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莫天成老师做了题为“天命论视角下的孟子‘不尊周’问题及其理学化解”的报告,他以“天命观”的变迁为视角,探讨宋代学者对孟子“不尊周”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背后不同的天命观,并深入考察了朱子的理学天命观对此论争的化解。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巧生副研究员致力于探析“美德价值、善性理论与人生意义的当代重建——马丁·塞利格曼‘幸福’(well-being)理论的哲学启示”,表示现代化导致美德价值衰落、善性理论消退和人生意义迷茫,而塞利格曼的“幸福”理论提供了新的道德现象理解框架,有助于重建人生意义和道德价值。
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周慧教授在“关于传统儒家的德福之辨研究”的论文报告中,从传统儒家德福之辨的发展概况、核心观点及其思想特征与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指出传统儒家德福观具有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特质、济世救民的思想形态和以德致福的价值取向,在培育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谭忠诚副教授分享了对叶树勋教授关于儒家自我形态论述的深刻印象,赞赏其博学多才和论析全面;发表了对彭传华教授关于“吾道一以贯之”观点的看法,提出“一”即是道的理解;对莫天成老师关于宋代学者对孟子“不尊周”问题的探析表示困惑;对王巧生副研究员使用西方理论探讨美德价值的尝试表示期待;最后对周慧教授关于传统德福之辨的研究表示认同,强调儒家对天命的理解。本场的发言与讨论展现了学者们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哲学的开放态度。
第四场分会
第四场分会由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陈群副教授主持,宁波大学国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彭传华教授评议。
(第四场分会发言者)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方红姣教授着力于“论丘濬《大学衍义补》中的‘制民之产’思想”,从其思想来源、丰富内涵、有体有用精神三方面展开研究,指出丘濬的“制民之产”思想主要有四个特点:在继承中创新、结合现实情况、体现民本思想和在批判中反思。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栋材副教授就“气论话语的言说之道——王廷相语言哲学思想刍论”进行了报告,表示王廷相在气论话语创新方面提供了颇为独特的语词,“道真”“实践”“气种”“神理”等概念透露出他关于儒家学问的独特理解及其言说之道。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龚开喻老师致力于“‘九谛九解’新诠”,他认为理解九谛九解之辩的核心在于周海门所言的“明善”,这一根本问题具体展开为三大问题:在道德的判断原则中,良知心体与善恶概念孰为首出的问题;在道德实践动力的来源中,自力与他力孰更重要的问题;对于工夫作用层的无执不滞,二者的体会是否一致的问题。
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国梁老师考察了“王船山的公私之辨及其公共性内涵”。在他看来,严明公私之分是王船山公私之辨的立论基准。对船山而言,公共性在人心上呈现为人人崇尚无私之心,对无私的追求是人类最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人类的无私倾向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而秉持无私之心行使公共权力对于为政者而言,是最基本、最底线的政治操守。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彭传华教授对方红姣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系统性强并提出了独到见解;对于胡栋材副教授的有关研究,他建议增加语言哲学的符号和技法分析;对于龚开喻老师的“‘九谛九解’新诠”,表达了成熟且有说服力的肯定;对于吴国梁老师的相关论述,他提议明确文本来源,并区分王船山与程朱理学的思想,同时探讨其与义利之辨的关联。
第五场分会
第五场分会由长沙师范学院欧阳询副教授主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巧生副研究员评议。
(第五场分会发言者)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姚勇老师报告了“‘礼’的规范性与动机力——朱熹‘克己复礼’诠释的道德哲学意蕴”的研究成果,表明朱熹对《论语》“克己复礼”的涵义、关系及理论意蕴做了独特且融贯的诠释,其中蕴涵的理论问题是道德规则(“礼”)之于心理状态(“己”)的规范性与动机力。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兆慧老师以“朱熹哲学与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哲学体系的建构——以贺麟、冯友兰、张岱年为例”为题展开论析,表示三人都以朱熹哲学作为本土资源,融合西方哲学,在比较互鉴中使西方哲学在中国近现代哲学界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在作为援引或批判对象的同时,构建各自的哲学体系,推进中国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王哲毅博士生就其对“朱子论《西铭》行孝困境”的研究做了发言,指出朱子对张载所面临的行孝困境问题的解决指向一种新形态的伦理反思,有助于回应儒家常被质疑的孝道难题,并给出一套不同于传统政教模式的家哲学建构。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王振辉博士生做了题为“是否有‘道德本原’:朱子的格物致知说新论”的报告,认为格物致知是“显理”与“知理”的统一,性理是格物致知的道德本原和实践主宰,格物致知是运用性理而主宰万物的道德实践。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滕绍泽同学就“朱子辟佛思想浅析——以‘天地之心’为中心的考察”进行了发言,认为朱子吸收前人思想,以“动之端”为天地之心,既借鉴《易经》思想,也表现出对佛教的批判态度。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王巧生副研究员对姚勇老师关于朱熹对“克己复礼”诠释的研究表示赞赏,建议结合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理论,深入探讨道德法则的来源和动机生成问题;他认为黄兆慧老师关于朱熹哲学与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哲学体系建构的探讨具有启发性,期待后续研究;他表示王哲毅博士生对《西铭》的分析澄清了误解,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并建议在“家哲学”讨论中吸纳新的学科成果;他指出王振辉博士生对朱子格物致知说的重探,问题意识明晰,很有价值和启发性,建议据此重新审视牟宗三先生的有关论述。本场的发言与讨论,重点强调问题意识和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由此探寻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
第六场分会
第六场分会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傅秋涛研究员主持,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莫天成老师评议。
(第六场分会发言者)
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敦兵教授就“‘难言’之言说:宋明儒学语言哲学困境及其突破”发表高论,认为宋明儒者主张“活看”经典文本,在通观“文势”中破解文义,在直觉“默识”中体认圣人之意,在文本载体“重言”“分言”“合言”的结构创新中“说破”道理,不断突破义理“难言”困境。
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郭园兰教授着力于“张载‘学以成圣’探析”,指出张载作为北宋理学家,通过“天人合一”和“双重人性”理念探讨成圣之可能,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学以成圣”的思想,包含以圣人为目标和通过学习实现成性成圣的双重含义,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谭忠诚副教授做了题为“周敦颐《通书》之“通”解》”的报告。在他看来,除了《通书》固有的以“诚”明“通”之义,还可立足于《通书》所涉及的相关文本,即《太极图》《周易》《中庸》之“通”义来阐释其义。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肖雄副教授论及“牟宗三对程明道‘生之谓性’说的已有解释与可能的圆教解释”,他力图以程明道的“‘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说为焦点,通过基于牟宗三后期圆教思想对其《性体与性体》中已有解释的反省,以为学界贡献一种新的可能的圆教解释。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刘永春老师围绕“对冯友兰道德行为区分论的一个批判性考察”,表示冯友兰基于“觉解”程度的差异将道德行为区分为四类,有效地解释了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动机上的差异;然而他将觉解作为区分行为的终极依据,却导致了对四类行为的界定及其道德价值判断的争议。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莫天成老师对黄敦兵教授的研究提出材料层次化处理的建议,并就解决言语困境的两种途径的合理性进行发问;对于郭园兰教授探讨张载的成才观及其论文结构的合理性,他表示肯定;针对谭忠诚副教授的报告,莫老师问及“诚”之通与私的关系;就肖雄副教授的论述,他希望获得对牟宗三坚持理气二元架构之原因的解释;此外,他还向刘永春老师问到批判性考察的立场和冯友兰的道德观。这些研讨对于丰富和深化有关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场分会
第七场分会由河南大学哲学与9999js金沙老品牌冯鹏副教授主持,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栋材副教授评议。
(第七场分会发言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医学人文学院林合华副教授着力于“张介宾对《黄帝内经》鬼神思想之阐释”,指出张介宾的鬼神观继承并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性主义精神,其相关思想可以回应现代科学主义对中医的质疑,为中医作为“科学”的合法性作出辩护。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费春浩副研究员在关于“勿求、自得与死生——从陆西星的告子‘不动心’诠释论其庄学死生说”的报告中提出,与儒家学者对告子“不动心”的批判态度不同,道家学者陆西星对其持肯定意见,并认为它是超脱生死的“宗旨”,其核心在于“勿求”与“自得”,二者分别对应正反两种破除死生的修养功夫。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旭景同学聚焦于“论向恶之性癖”,认为孟子言恶并非在现象界讨论,而论及的是道德之恶,即对于道德动机与非道德动机之重要性次序的颠倒;立足于孟子的性善说去看待恶的问题,可以发现孟子对于人的心理亦十分重视,他把这种人类共同的心理视为道德之恶产生的一种依据。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洁同学究心于“儒术互补:姚勉术数观探析”,表示姚勉术数观在承袭程朱“弱命强义”“命在义中”之义命观的基础上,既援术补儒,又援儒补术,在儒术兼容的基础上,实现了儒术双向融汇互补。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胡栋材副教授就林合华教授的研究,质疑以五行相生相克说解释人体和病理的效力,并问及其与阴阳概念的关系及徐复观的观点;围绕费春浩副研究员的探讨,他对道家对告子“不动心”说的支持是否对抗儒家表示疑问,并质疑陆西星对告子原意的解读;针对陈旭景同学的论述,他问及“孟子之恶”的含义,并质疑文中关于宋代义命分离和士大夫占命行为的描述;此外,他还和刘洁同学交流了姚勉以儒术互补的理由。这些互动显然涉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入探讨和有关文本的准确解读。
第八场分会
第八场分会由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周慧教授主持,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周丰堇副教授评议。
(第八场分会发言者)
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体胜副教授致力于“四书学视域与朱子春秋学新范式的建构”,认为要跳出学界长期以来关于朱子《春秋》学的争论,重新检讨和重估朱子《春秋》学,必须将作为朱子学根基的四书学引入,把有关经典著述纳入文本考察的范围,以与朱子《春秋》学文献相参互证。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峰副教授考察了“汪绂《四书诠义》对朱子学的推阐及其思想史意义”,表示汪绂《四书诠义》批判明儒误解朱子学,旨在重塑朱子学统,反对考据学和辞章学的流弊,力求还原朱子本义,在《四书》诠解上提出新见,对清代学术史和徽州地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子峻老师着力于“论中晚唐经典诠释中的方法改革”,指出中晚唐经典诠释方法的改革是中晚唐经学义理新变的前提,中晚唐儒者在从典章制度之“表”探求经典义理之“里”的过程中,尝试从革新经典诠释的方法推动了经学的汉宋转型。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人文科学系钟雅琼老师力求“从‘群经总义’文献看宋代经学诠释之变”,主张宋儒对“群经总义”文献的诠释,经历了从汉唐“正轨”到“变轨”最终再回归“正轨”的过程,体现出由经穷理、由经求道的治学理路以及宋代儒学诸学派对经学诠释体系构建的不断探索。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彭婷老师探讨了“程颢仁说的内在理路”,认为程颢的仁说强调心之感通与理、仁的关联,蕴含以感通识仁的致思理路;在程颢这里,仁不是抽象的宇宙本体与极高的精神境界,不是某种先天的道德规定,而是人们自然感应万物而体认主体心灵与万物生命感而遂通的结果。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周丰堇副教授对刘体胜副教授关于朱子春秋学新范式建构的论题表示赞赏,但质疑朱子确定春秋学新范式的标志;陈峰副教授关于清代朱子学再疏解的议题亦佳,他好奇汪绂对朱子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张子峻老师探讨魏晋以来义理解经的风气,周老师认为这对探究唐初《五经正义》的批评和宋代解经的先声有补充作用;钟雅琼老师的研究引起了他对宋儒对“群经总义”文献与单本经典诠释之异同问题的关切;最后,彭婷老师对程颢“仁”学的感通性解读让周丰堇副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问及程颢晚年是否有其他工夫论。
第九场分会
第九场分会由岳麓书社刘文副编审主持,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碧泉书院)张晚林教授评议。
(第九场分会发言者)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胡杰老师阐述了“胡宏的道统说及其意义”,认为胡宏作为湖湘学承前启后的一位儒者,有志于探寻儒家圣人之道,大力反对异端邪说,推崇孔孟、张载、周敦颐、二程等古圣先贤,维护儒家正统地位,继承和发展儒学,赓续儒家圣人之道的求道实践。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晓锋老师究心于“论朱熹对胡宏哲学的误读与歧解——以《胡子知言疑义》为中心”,指出《胡子知言疑义》是理本论与性本论两个新儒学系统一次正面冲突的典型代表,通过考察胡宏《知言》及其思想的整体宏旨,表明朱熹对胡宏思想的批判存在误读和歧解。
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马俊老师着力于“胡宏《皇王大纪》中的‘天命史观’探微”,表示胡五峰以“天命即性”“变化由道”“尽性成德”等命题建构起了一套较完整的历史哲学话语体系,以道统化的历史叙事勾勒古史,确立了理学化古史叙事框架,这既是理学的巨大发展,也是中国历史哲学的一大突破。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邹啸宇副教授做了题为“张栻‘天理人欲之辨’重探”的报告,主张张栻本于充满辩证色彩的性气论,以现实人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天理人欲之辨”引向广大精微之处,既坚守了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的根本立场,又有力推进了先儒的理欲观。
在评议和讨论环节,张晚林教授指出本场发言的主题围绕着“湖湘学”,并集中于胡宏与张栻二人。他肯定了胡杰博士对胡宏道统说的清晰阐释,指出朱熹与胡宏思想的冲突;他认同高晓峰老师对胡宏哲学的澄清,强调胡宏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他对马俊老师关于胡宏天命史观的探讨提出疑惑,强调儒家天命不可分的立场;此外,他还提醒邹啸宇副教授的有关研究,宜补充工夫论的内容。这些点评丰富和深化了对湖湘哲学的理解。
四、闭幕式
27日中午,各位学者、师生代表再次齐聚大会场,举行了简短的闭幕仪式。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马俊博士主持该闭幕式,邹啸宇副教授进行会议总结,简要陈述了会议的基本情况,并就其意义和限度做了相关思考。他们对各位与会者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发言表示由衷感谢,并指出此次会议不仅促进了中国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更为有力推动宋明理学与儒家经典诠释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希望未来能举办或参与更多高品质的儒家学术会议。
(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马俊)
紧扣“宋明理学与儒家经典诠释”这一重要论题,经过为期一天半的积极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共同见证了这场思想盛宴。大家积极切磋,深入研讨,丰富交流,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成效!在这秋意浓浓的时节,“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我们激荡思想,砥砺学行,增进情谊,天时地利人和,本次学术会议圆满落下了帷幕。
(9999js金沙老品牌哲学系邹啸宇)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宋明理学和儒家经典诠释的理解,还促进了学术界同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与独到见解,为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必将积极推动本领域的学术进步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此次会议彰显了学术界同仁对于传承与发展中华文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深知,作为学者,我们肩负着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而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正是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进的结果,也是我们对于这一使命的坚定践行。
(闭幕式)
(通讯员:卢前瑶、陈莉敏)
一审:邹啸宇
二审:肖平
三审:毛新志